日积月累 - Tales from Chinese idioms -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,中国13亿人口对世界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。不管是出于对古老、悠久、高雅、神奇而又神秘的古老文化的好奇,还是为了自己将来就业、事业的发展等原因,都有必要学好汉语,了解中国文化,从而认识一个更广阔意义上的中国。只有懂汉语、了解中国文化,才能真正懂得中国人所思所想,才能知己知彼,使双方的合作向着双赢发展。<br> 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中国成语。每一个成语都可以追根溯源,每一个故事都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,通过读这些成语故事,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想而不那样想,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。还等什么,赶快学吧!等你学会了你就可以放心地挣13亿人的钱啦! 梁上君子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106 梁上君子(liáng shàng jūn zǐ)<br>  东汉时期,有个人叫陈实(chén shí),他办事公正,很有声望。所以别人遇到什么纠纷(jīu fēn)时,往往喜欢找他来解决。有一年,他的家乡闹(nào)饥荒(jī huāng),有些人就远走他乡去谋生(móu shēng),也有个别人靠偷别人的东西生存。<br>  一天晚上,一个小偷溜进了陈实的家里,准备等陈实睡着了以后偷东西。他躲在房梁(fáng liáng)上,不料却被陈实发现了。陈实却假装(jiǎ zhuāng)没有看见。他穿好衣服后,就把儿孙们叫醒(jiào xǐng)并让他们来到自己住的房间里。然后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说: “你们长大后一定要爱惜名声,积极上进,严格要求自己,不能做那些损害别人利益的事。一个不善的人,天性不一定是坏的。但是如果对自己放松了要求,染上了坏习惯,又不及时改正,慢慢地就真地变坏了。这些人如果严格要求自己,也是可以做有教养(jiāo yǎng)的君子的。”<br>  陈实说到这里,马上用手指向房梁说: “你们看,在我们房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。”<br> 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到后,又惭愧(cán kuì),又惊慌(jīng huāng),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,向陈实磕头(kē tóu)认罪(rèn zuì),苦苦求饶(qíu ráo)。看到这个情景,陈实便说: “我看你的样子,并不像是坏人,你大概是因为生活太贫困(pín kùn),才不得不这样做的吧?”<br>  说完,让家人取出两匹绸缎(chóu duàn),送给小偷,劝他以后不要再去偷别人的东西了。<br>  小偷痛哭流涕(tòng kū líu tì),感恩(gǎn ēn)不尽地一再表示今后决不当小偷了,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。<br> 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,引申(yǐn shēn)出“梁上君子”这句成语,用来代指小偷或窃贼(qiè zéi)。“梁”是房梁,“君子”是古代对有教养的读书人的称呼,用在这里含有讽刺(fěng cì)的意思。 Wed, 30 Apr 2008 20:24:01 -0000 2008-04-30T20:24:01Z 愚公移山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105 愚公移山(yú gōng yí shān)<br> 从前,有一位老先生,他已经九十多岁了,他的名字叫愚公(yú gōng)。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很高很高的山,一座山叫太行山,另一座山叫王屋山。这两座山正好挡(dǎng)在愚公家的门口,愚公一家人出出进进都要绕道(rào dào)而行很不方便。<br>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,愚公突然对全家人说:“门前的大山太碍事(ài shì)了,我们把这两座大山移开,你们说好不好?”愚公的儿子和孙子纷纷(fēn fēn)点头说:“好啊!好啊!”可愚公的妻子说:“你都这把年纪了,连搬一个小土丘(tǔ qīu)的力气都没有了,你怎么能搬得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?即使你能把它们搬了,那些挖(wā)出来的泥石(ní shí)土块,又往哪里扔(rēng)呢?”愚公和孩子们听了,哈哈大笑:“那有什么难?我们把那些土石扔到海里呀!”于是,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,他们凿(záo)石头,挖泥土,然后用簸箕(bò jī)将这些泥土运到渤海。邻居有一小男孩,刚刚开始换牙(huàn yá),看见大家干活这么起劲(qǐ jìn)儿,也蹦蹦跳跳(bèng bèng tiào tiào)地去帮愚公移山了。渤海那么远,从冬到夏,他们才能往返一次。<br> 这时候,有一个叫智叟(zhì sǒu)的老头儿,笑着阻止(zǔ zhǐ)他说:“愚公啊,你也太糊涂(hù tu)了,你已经这么老了,就算你干到死,你真的能把这山移开吗?”愚公说:“你太固执(gù zhí)了,连一个小孩都不如。即使我死了,还有儿子在呀;儿子又生孙子,孙子又生儿子;儿子又有儿子,儿子又有孙子;子子孙孙没有穷尽(qióng jìn)的,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,挖一点就会少一点,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,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?”智叟再也没话可说了,只好走开了。<br> 愚公带领(dài lǐng)一家人,无论是酷热的夏天,还是寒冷的冬天,每天起早贪黑(qǐ zǎo tān hēi)挖山不止。后来,这件事传到了上帝的耳朵里,上帝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,于是便派两名神仙到人间去,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。<br> <br> “愚公移山”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。它告诉人们,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,只要有毅力(yì lì)坚持做下去,就有可能成功。平时,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,我们就说他有“愚公移山”的精神,一定会成功的! Sat, 05 Apr 2008 20:10:14 -0000 2008-04-05T20:10:14Z 四面楚歌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104 四面楚歌(sì miàn chū gē)<br>  公元前206年,楚(chū)王项羽(xiàng yǔ)和汉王刘邦(líu bāng)之间进行了一场战争,史称楚汉之争。开始的时候,项羽处于优势,但打到后来,刘邦逐渐(zhú jiàn)占了上风。公元前202年,刘邦把项羽包围在垓下(gāi xià)(现在的安徽省境内)。这时,项羽手下的士兵已经很少了,粮食(liáng shì)也吃光了。刘邦想出了一计:即四面楚歌。<br>  一天夜里,项羽听到歌声四起,他大吃一惊。原来这些都是他家乡楚地(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)的民歌,歌词凄切(qī qiè),充满浓浓的思乡之情。项羽军队里的士兵听到家乡的歌声,就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,歌曲勾起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,有的被感动得止不住地热泪流,他们再也没有心情打仗了。<br>  项羽心想:难道楚国被刘邦占领(zhàn lǐng)了?不然刘邦的军队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楚人呢?想到这里,他觉得大势已去,于是就命人在帐中摆(bǎi)起了酒宴,和他的爱妾虞姬(yú jī)告别。他悲切地说:“虞姬呀虞姬呀,该把你怎么安排呢?”<br>  后来,他让虞姬和他一起舞剑(wǔ jiàn),舞着舞着,虞姬突然将剑刺入(cì rù)自己的腹部,香消玉殒(xiāng xiāo yù yǔn)。<br>  悲伤欲绝(bēi shāng yù jué)的项羽带着几百人的队伍拼死突围(tū wéi)。但是汉军紧追不放,一直追到乌江(wū jiāng)边上。项羽再也无路可逃,又想到失败的局面已无法挽回,再也无颜见家乡父老,于是拔出剑来,在乌江边自杀身亡。<br>  “四面楚歌”就来源于这个故事。意思是四面八方都是楚地的歌声,引申(yǐn shēn)为四面八方全都反对,陷入(xiàn rù)孤立(gū lì)的境地,用来形容极端(jí duān)孤立的境况。 Mon, 24 Mar 2008 19:55:23 -0000 2008-03-24T19:55:23Z 井底之蛙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103 井底之蛙(jǐng dǐ zhī wā)<br> 一口浅(qiǎn)井里住着一只青蛙,有一天,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东海里来的大龟(guī),青蛙对海归夸口说:“我住在这个地方可快乐了!高兴时,我跳出井外,攀(pān)缘(yuán)栏杆(lán gān),尽情地蹦跳(bèng tiào)。玩累了,我回到井中,躲在井壁窟窿(kū long)里,安静地休息。井中的水,刚好浸没我的两腋(yè),托住下巴;稀泥(xī nì)没过我的双脚,绵软(mián ruǎn)舒适。看看那些虾、蟹、蝌蚪(kē dǒu),谁也没有我快活。而且,我独为这口水井的主人,跨井栏、倚(yǐ)井栏,其乐无穷,你何不进来跟我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呢?”<br>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,就想下井去看看;但是他左腿还没有迈(mài)进去,右腿已经被绊(bàn)住了。于是他只好小心地退回来,向青蛙讲起大海的情景:“你看过海吗?用千里之遥(yáo),不能形容海的辽阔(liáo kuò);千仞(rèn)之高,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。古时候,十年有九年发大水,海面却没因此增高;后来,八年里有七年是大旱(hàn),海岸也没因缺雨而降低。大海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,不因为水增多减少而或进或退,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!”<br> 浅井之蛙听了这些话,吃惊地呆在那里,他哪里会想到还有比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!<br>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浅井里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,比喻见识狭小(xiá xiǎo)的人。 Sat, 15 Mar 2008 20:09:06 -0000 2008-03-15T20:09:06Z 指鹿为马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102 指鹿为马(zhǐ lù wéi mǎ)<br> 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(qín)始皇死后,他的儿子胡亥(hú hài)继承(jìchéng)了王位,人称秦二世。赵高(zhào gāo)任丞相(chéng xiàng),一切大权实际上都由赵高掌握。渐渐地他对丞相的位子越来越不满足,自己想当皇帝。可是他不清楚朝中有多少人会支持他,又有多少人会反对他。于是,他想了一个办法,准备试一试。<br> 一天,他找来一只鹿,献给皇帝。在朝廷上,他当着大臣们的面,指着那只鹿故意说,“陛下(bì xià),这是我献给您的千里马,他一天能走一千里,一夜能走八百里”。<br> 皇帝听了,大笑说:“丞相啊,这明明是一只鹿,你为什么要说是一匹马呢?”赵高说,“这的确是一匹良马,陛下不信,可以问问各位大臣”。<br> 大臣们开始的时候对赵高的话很不理解,私下里嘀咕(dí gu):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?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!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的阴险(yīn xiǎn)笑容,两只眼睛骨碌碌(gǔ lù lù)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,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。<br>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说话,他们既不想说假话又不敢说真话。有一些正直(zhèng zhí)而又勇敢的大臣坚持说这是鹿而不是马。也有一些迎合(yíng hé)赵高的人说, “这就是一匹马!”<br> 后来,赵高就通过各种手段将那些不顺从(shùn cóng)自己的正直的大臣一个一个都害死了。<br>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,混淆(hùn xiáo)是非。 Tue, 11 Mar 2008 19:31:00 -0000 2008-03-11T19:31:00Z 画蛇添足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101 画蛇添足(huà shé tiān zú)<br> 有一个贵族在祭祀(jì sì)祖先以后,把祭祀用的一壶(hú)酒赏(shǎng)给为他办事的几个人喝。那几个人看了看酒,认为酒太少了,于是其中一个人说:“这一壶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喝的话,谁也喝不痛快;最好是只让给一个人喝,你们觉得怎么样?”<br> 大家虽然都表示同意,可是对于应该由谁来喝这壶酒,却因为谁也不肯退让而无法做出决定。于是,最先提议(tí yì)的那个人又说:“我们每个人在地上比赛画蛇,谁先画好,谁就喝这壶酒,行不行?”<br> 大家都认为这个主意不错,便一致赞成(zàn chéng)。于是,他们几个人就蹲(dūn)在地上画起蛇来。其中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,可是当他正要拿起酒壶喝酒的时候,看到别人都还在低着头画,就想:那我再给蛇添四只脚吧,反正来得及。<br> 可是正当他在画脚的时候,另外有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。那个人拿过壶酒笑着对他说,:“蛇本来就没有脚,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四只脚呢?”<br> 然后,他举起酒壶,咕噜咕噜(gū lū gū lū)把酒喝光了。而原先那个替蛇添脚的人,只能懊悔不已(ào huǐ bù yǐ)地在一旁吞(tūn)口水了。<br> 成语“画蛇添足”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。现在人们用它来说明这个道理:做了没必要的、多余的事,反而不恰当(qià dàng)。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at, 01 Mar 2008 20:07:19 -0000 2008-03-01T20:07:19Z 滥竽充数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100 滥竽充数(làn yú chōng shù)<br> 古时候,齐(qí)国的国王齐宣王爱好音乐,尤其喜欢听人吹(chuī)竽(yú),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,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寻找能吹善奏的乐工,组成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。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,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(dài yù)。<br> 当时,有一个游手好闲(yóu shǒu hào xián)、不务正业的浪荡(làng dàng)子弟,名叫南郭(nán guō)。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(shìhào),就一心想混进那个吹竽队伍,便设法来见宣王,向他吹嘘(chuī xū)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,博(bó)得了宣王的欢心,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。<br> 可笑的是,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。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,他就混在队伍里,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,摇头晃脑(yáo tóu huàng nǎo),东摇西摆(dōng yáo xī bǎi),装模作样(zhuāng mú zuò yàng)地在那儿“吹奏”,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,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。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(mēng piàn)混了好几年,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(pò zhàn),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优厚的赏赐(shǎng cì),过着舒适的生活。他自己也很得意,以为真的可以混在里面充个数了。<br> 后来,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,他的儿子齐湣(mǐn)王继承了王位。齐湣王也爱听吹竽,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,认为三百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。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,要这三百个人好好练习,做好准备,他将让他们轮流(lún liú)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听。<br>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後,吓得浑身冒汗。心想,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,丢饭碗是小事,要是落个欺君(qī jūn)犯上的罪名,连脑袋也保不住了。于是他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。<br> 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,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,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。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un, 24 Feb 2008 01:10:24 -0000 2008-02-24T01:10:24Z 拔苗助长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99 拔苗助长(bá miáo zhù zhǎng)<br> 从前有一个农夫(nóng fū)靠种庄稼(zhòng zhuāng jia)为生,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到地里劳动(láo dòng),晚上直到太阳落山以后才回家。就这样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 <br> 每天晚上他回到家以后,常常累得一动都不想动,话都懒(lǎn)得说一句。更令他烦恼(fán nǎo)的是,虽然他每天辛辛苦苦地干活,但是这庄稼却长得那么慢,真让人着急。<br> 有一天,农夫干了好长时间的活,觉得很累,就坐到地头休息。他一边看着庄稼一边想:庄稼啊,庄稼啊,你们快快长吧!想着想着,他就顺手拔起了身边的一棵庄稼苗。这时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,于是便马上起身忙了起来。他把庄稼一根一根往上拔,边拔边想:这次你们都长得快了吧。<br> 他回到家时天已经很晚了,儿子问:“爸爸,你今天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呀?”农夫说:“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。我把每一根庄稼苗都一个一个拔出来了一些,它们一下子都长高了。”儿子听了大吃一惊,连忙跑到地里。可是已经晚了,禾苗(hé miáo)全都已经枯死(kū sǐ)了。<br> 这个故事说明:违反(wéi fǎn)事物的发展规律(guī lǜ),急于求成,反而坏事,欲速(yù sù)则不达。<br> 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un, 17 Feb 2008 02:38:49 -0000 2008-02-17T02:38:49Z 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98 塞翁失马(Sài wēng shī mǎ),安知非福(ān zhī fēi fú)<br> 从前,有位老人住在与北方胡人相邻(xiāng lín)的边塞(biān sài)地区,所以人们都叫他塞翁。他养了许多马,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(pī)走失了。<br> 邻居们听到这事,都来安慰(ān wèi)他不必太着急,年龄大了,多注意身体。塞翁见有人劝慰(quàn wèi),笑笑说:“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,也许还会带来福气。”
邻居听了塞翁的话,心里觉得好笑。马丢了,明明是件坏事,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,显然(xiǎn rán)是自我安慰而已。可是没过多久,那匹丢失的马又跑回来了,还带回一匹骏马(jùn mǎ)。
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,非常佩服(pèi fú)塞翁的预见,向塞翁道贺(dào hè)说:“还是您老有远见,马不仅没有丢,还带回一匹好马,真是福气呀。”
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(zhù hè),却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,忧虑(yōu lǜ)地说:“白白得了一匹好马,不一定是什么福气,也许会惹(rě)出什么麻烦来。”
塞翁有个独生子,非常喜欢骑马。他一看见带回来的那匹马就知道是匹好马,他感到非常高兴。从此,他每天都骑着这匹马玩。 有一天,他高兴得有些过火,打马飞奔(fēi bēn),一个趔趄(liè qiè),从马背上掉了下来,摔断(shuāi duàn)了一条腿。邻居听说,纷纷(fēn fēn)来慰问(wèi wèn)。
塞翁说:“没什么,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,或许是福气呢。”邻居们觉得他简直是在胡言乱语(hú yán luàn yǔ)。他们想不出,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。
不久,匈奴(Xiōng nú)兵大举入侵(dà jǔ rù qīn),青年人被应征入伍(yìng zhēng rù wǔ),拿起武器作战。入伍的青年十有八九都战死了。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,没有被征去打仗,所以才保全了性命。<br> 这个成语说明人世间的好事和坏事都不是绝对的,在一定的条件下,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,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。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un, 10 Feb 2008 01:05:10 -0000 2008-02-10T01:05:10Z 杞人忧天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97 杞人忧天(qǐ rén yōu tiān)<br> 从前有一个小国家叫杞(今河南省杞县)。杞国有一个人,胆子很小,整天胡思乱想(hú sī luàn xiǎng)。他想的那些奇怪的问题,让人觉得很可笑。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塌(tā)下来,砸扁(zá piān)了脑袋;一会儿又担心地会陷(xiàn)下去,埋(mái)住了全身。他越想越害怕,白天吃不下饭,晚上不敢睡觉。<br> 就这样,他越来越瘦了,弄得自己身心疲惫(pí bèi)。有一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忧愁烦心(yōu chóu fán xīn)的样子,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,就去劝导他说: <br> “天只不过是一股积聚(jī jù)的气体,上下左右到处都有。人的一举一动,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。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,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?”<br> 这个杞国人半信半疑地问:“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,那么天上的太阳、月亮和星星不就都要掉下来了吗?”“不会,不会!”那个人回答,“太阳、月亮和星星也不过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。就是掉下来,也不会伤人的。你尽管放心。” <br> 杞国人又问,“那么地陷下去怎么办呢?”热心人说:“地只不过是堆积(duī jī)起来的土块罢了。东西南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。你东走西跑,蹦蹦(bèng bèng)跳跳,成天在地上活动,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。”<br> 杞国人听了,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(zhòng dàn),脸上露出了笑容。那个热心人,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,也十分高兴。 <br> 这个成语表示不必要的或缺乏依据(yī jù)的忧虑(yōu lǜ)和担心。虽然那个热心人对天、地和日月星辰的解释是不科学的(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),但他那种关心别人、帮助别人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(chēngzàn)的。<br> 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un, 03 Feb 2008 01:16:17 -0000 2008-02-03T01:16:17Z 掩耳盗铃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96 掩耳盗铃(yǎn ěr dào líng)<br> 春秋时代(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),中国被分成许多小国,其中有一个国家叫做晋(jìn),位于现在的山西省。晋国的贵族范(fàn)氏被其他四个贵族打败后,逃亡(táo wáng)到别的国家去了。看到他的家里没有了人,一个小偷就想到他家里偷点东西。小偷看到他家院子里吊(diào)着一口大钟。钟是用上等的青铜铸(zhù)成的,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。小偷心里高兴极了,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。但这只钟又大又重,怎么也搬不动。他想来想去,只有一个办法:先把钟砸碎(zá suì),再一块儿一块儿拿回家去。<br> 小偷找来一把大铁锤(tiě chuí),拼命(pīn mìng)朝钟砸去,只听“咣(guāng)”的一声巨响,把他吓了一跳。这下他可发愁(fā chóu)了:“要是别人听见响声,都来夺(duó)钟怎么办呢?”于是,他想了一个办法:把自己的耳朵堵(dǔ)起来,只要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,别人的耳朵也同样听不见的。他放下胆子,用力去砸钟,巨大的响声传得很远,官差(guān chāi 当时的一种警察)闻声赶来,把他抓走了。 <br> 这个成语比喻自作聪明,想欺骗别人,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。明明掩盖(yǎn gài)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去掩盖。和它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:自欺欺人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un, 27 Jan 2008 01:57:01 -0000 2008-01-27T01:57:01Z 狐假虎威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95 狐假虎威(hú jiǎ hǔ wēi )<br> <br> 有一位国王叫楚宣王(xuān wáng),他发现很多人都很害怕他手下的一个大将军,他感到很奇怪。于是他就问他的大臣这是为什么,大臣向他讲了下面的这个故事:<br> 从前,有一只老虎住在山洞(shān dòng)里。有一天,他感到很饿,所以就走出山洞,在森林里到处找食物吃。走着走着,他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(hú li),它向狐狸猛扑过去,一把抓住了狐狸。心想,这下我可有一顿美味的午餐了。可是当他张开嘴巴,正要把那只狐狸吞进(tūn jìn)肚子里的时候,狡猾的狐狸连忙说:“老虎,你不能吃我。”老虎问到:“为什么?”狐狸说:“我是天帝派到林中来做百兽之王(bǎi shòu zhī wáng)的,你如果吃了我,天帝是会惩罚(chéng fá)你的。”老虎觉得很奇怪,说,“你是百兽之王?我不相信,除非你能证明给我看。否则(fǒu zé),我就吃掉你。”狐狸说:“那你跟在我后面在森林里走一走,看看动物们是不是都害怕我。”<br>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,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,自己在后面跟着,向森林的深处走去。他们没走多久,就看到很多小动物在争抢(zhēng qiǎng)食物吃,但是当他们一看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,吓得纷纷(fēn fēn)逃跑(táo pǎo)。<br> 狐狸得意(dé yì)地回过头来对老虎说:“现在你该看到了吧?森林里的动物,谁敢不怕我?”<br> 这下老虎真的相信,狐狸才是森林里最厉害的动物,于是他把狐狸放走了。<br> 但是老虎并不知道,其实动物们害怕的是他自己。<br> 狐狸之计得逞(dé chěng)了,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假借(jiǎ jiè)老虎,才能凭(píng)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(wēi xié)群兽,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(yú nòng)了,自己还不知道呢!<br> 这个故事说明,人们害怕大将军,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手里,也就是说,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。<br> 这个成语比喻倚仗(yǐ zhàng)别人的势力来欺压(qī yā)人。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un, 20 Jan 2008 01:36:39 -0000 2008-01-20T01:36:39Z 一箭双雕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94 一箭双雕(yī jiàn shuāng diāo)<br> 在南北朝时期(420-589),北周有一个又聪明又勇敢的人叫公孙晟(gōng sūn shèng)。他的射箭(shè jiàn)技术非常高超,没有人能比得过他。 <br> 北周的国王为了向突厥(tū jué)人(现在的蒙古族人)表示友好,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厥的国王。为了安全起见,派公孙晟带领一些士兵护送公主去突厥。他们经过艰苦的长途旅行,终于到了突厥。突厥王命令厨师做了好多道菜来欢迎他们,他们边吃边喝边谈话。喝了一些酒后,按照当地的习惯,要进行射箭比赛。因此,突厥王让人拿来一套弓箭,要公孙晟射一百步以外的一枚铜钱(中国古代钱币,圆形,中间有一个方孔)。公孙晟接过弓箭(gōng jiàn),使劲一拉,弓被拉成弯弯的月亮的形状,一枝利箭“嗖”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。“好!”大家齐声喝彩。<br> 从此突厥王非常尊敬公孙晟,请他在北方的突厥住了一年,并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(dǎ liè)。有一次,他俩正在打猎,突厥王抬头一看,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正在争夺(zhēng duó)一块肉。他立即递(dì)给公孙晟两枝箭说:“你能把这两只雕都射下来吗?“一枝箭就够了!”公孙晟边说边接过箭。他把箭搭在弓上,不慌不忙地拉开弓,对准那两只正在争夺一块肉的大雕,只听“嗖”的一声,两只大雕便被这一支箭同时射中并串(chuàn)在一起掉落下了。 <br> <br> 这个成语比喻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。近义词有一石二鸟(yī shí èr niǎo)和一举两得(yī jǔ liǎng dé)。<br> 例如:读我们的成语故事,不仅学习了汉字,而且还了解了中国的文化,这真是一箭双雕啊。
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un, 13 Jan 2008 04:39:05 -0000 2008-01-13T04:39:05Z 以人为镜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93 以人为镜(yǐ rén wéi jìng)<br> 在中国的历史上,有一位唐朝的皇帝叫李世民(lǐ shì mín),和其他中国古代皇帝不同的是,他喜欢听各种不同的意见。<br> 他有一个大臣(dà chén)叫魏征(wèi zhēng)。<br> 不管什么时候,只要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,魏征就会提出来,有时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给他提意见,要他重新考虑,居安思危(jū ān sī wēi)。<br> 每一次,李世民都认真思考魏征所提的意见并尽量采纳(cǎi nà),按照魏征的说法约束自己的言行,妥善(tuǒ shàn)处理国家的事务。<br> 魏征去世后,李世民很难过,曾深有感触地对朝中(朝廷中)大臣说:“一个人用铜作镜子,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(chuān dài)整齐(zhěng qí);以历史为镜子,可以知道一个国家存在和灭亡(miè wáng)的原因;以人为镜子,可以知道自己做得对还是不对。*<br> 现在魏征死了,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。”<br> 由此可见,李世民把魏征当成了一面镜子,以这面镜子来判断自己做得是不是正确,所以就有了“以人为镜”的成语。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un, 06 Jan 2008 06:21:40 -0000 2008-01-06T06:21:40Z 朝三暮四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92 朝三暮四(zhāo sān mù sì)<br> 2000年前,有一位老人在他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(hóu zi)。时间一长,这些猴子竟然(jìng rán)能听懂老人的话了。<br> 这个老人每天早晨(zǎo chén)给每只猴子四颗(kē)栗子(lì zi),每天傍晚(bàng wǎn)再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。几年之后,老人变得越来越贫穷了,而他家里的猴子越来越多,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。一天早晨,发栗子的时间到了,老人对猴子说:“从今天开始,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颗栗子,傍晚还和以前一样给你们四颗栗子,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?”<br> 猴子们听了,都认为早晨怎么少了一个?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(zhī zhī)大叫,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,好像非常不满意。<br>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,连忙改口说:“那么我早晨给你们四颗,傍晚再给你们三颗,这样该可以了吧?
猴子们听了,以为早上的栗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,跟以前一样,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(fān gǔn)起来。<br> <br> 朝三暮四现在的意思是指反复无常,用来谴责(qiǎn zé)那种说话、办事经常变卦(biàn guà)、不负责任的人。近义词还有:朝秦暮蜀(zhāo qín mù shǔ)、三心二意等。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un, 30 Dec 2007 03:54:06 -0000 2007-12-30T03:54:06Z 纸上谈兵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91 纸上谈兵(zhǐ shàng tán bīng)<br> 
从前,赵(zhào)国的军队和秦(qín)国打仗(dǎ zhàng)。秦国的军队很强大,所以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。秦国的军队太强大了,为了不让更多的士兵死去,大将军廉颇(lián pō)命令士兵们待在城里,不要出去和秦国打仗。秦国的军队在城外喊着要和赵国打仗,可廉颇一直不理睬(lǐ cǎi)他们。秦国的将军派人去对秦王说:“廉颇是个有经验的老将军,他不会出来和我们打的。我们的军队走这么远来到这里,长期这样,我们连吃的饭都没了。怎么办呢?”<br> 秦王请大臣范雎(fàn jū)出主意。范雎说: “要打败赵国,必须先叫赵王把廉颇调回去。”<br> 秦王说:“那怎么才能办得到呢?”<br> 范雎说:“让我来想办法吧。”<br> 过了几天,赵国人都在说:“秦国最怕年轻而又勇敢的赵括(zhào kuò)带兵; 廉颇老啦,像老鼠一样胆小,眼看就快投降(tóu xiáng)啦! ”<br> 这话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。于是,赵王就命令赵括接替廉颇指挥军队。赵括的母亲知道後对赵王说:“赵括这孩子虽然从小就喜欢读打仗的书,也懂得许多打仗的道理,但是他太傲慢(ào màn),就连他的父亲都不放在眼里,并且他一点打仗的经验也没有。我请求大王不要派他指挥军队。”<br> 赵王说:“ 我已经决定了,你就别管吧。”<br> 赵括上任後,立刻把廉颇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(fèi chú)。他下命令要求士兵们要勇敢(yǒng gǎn)作战,不许躲在城里。<br> 秦军有一次发起了进攻。这次,赵军出城迎战(yíng zhàn)。秦军假装(jiǎ zhuāng)打不过赵军,拼命(pīn mìng)后退,赵括命令士兵们赶快去追,结果中计(zhòng jì),被秦军包围(bāo wéi),在突围时,赵括被乱箭(luàn jiàn)射死。四十万赵军投降,这些军队在一夜之间全部被活埋(huó mái)。
<br> “纸上谈兵”比喻只会空谈理论,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。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un, 23 Dec 2007 03:36:00 -0000 2007-12-23T03:36:00Z 邯郸学步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90 邯郸学步(hán dān xué bù)<br> 两千年前,燕(yàn)国的寿陵(shòu líng)有一位年轻人,他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,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。于是,他见什么学什么,什么都想学,结果什么也没学好。<br> 有一天,他听别人说邯郸人走起路来很优美,于是,他不顾家人的劝阻(quàn zǔ),带着一笔钱去邯郸学走路。<br> 到了邯郸,他发现那里的人不管是男的女的还是老的少的,个个走路非常好看。他每天站在一座桥边看别人走路。然后就学着去走。学呀学呀,走呀走呀。然而,他学那老的,学得不像;学那少的,学得不像;学那男的,学得不像;学那女的,学得更是不像……<br> 这是怎么回事呢? 他想啊想啊,终于想出了原因。那就是,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干扰了他学习新的走路方式。他决定忘掉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,假装自己从来都不会走路。<br> 他每天早起晚睡,一连学了几个月。 结果呢?身上带的钱都花光了,还是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。更糟糕的是,他也忘记了自己以前是怎么走的。他不会走路了,最后只好爬着回家了。<br> <br> 向别人学习是应该的,但我们如果完全照别人的去做,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,反而会把自己的东西也丢掉。<br> <br> 学步桥:是“邯郸学步”中提到的那座桥,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内,每年会有好多中国人去参观。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Sat, 15 Dec 2007 17:09:29 -0000 2007-12-15T17:09:29Z 黄粱美梦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89 黄粱美梦 (huáng liáng měi mèng)<br> 唐朝的时候,有个姓卢(lú)的读书人,人称卢生。有一年,卢生去西安参加考试。到了邯郸(hán dān)以后,就住进了一家旅店。他在旅店里遇见了一位道士,俩人便聊起天儿来。<br> 卢生说:“我家里很穷,又无依无靠,我想考个官儿做,也好过上好日子,可考了几次一直考不中,希望这次能考好。 ”<br> 道士说:“年轻人,你不是想考得好一些,过上富人的生活吗?我倒有一个好主意。我这里有一个青瓷(qīng cí)枕头,你枕着它睡一会儿,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了。”<br> 卢生大喜,于是小心地把青瓷枕头放好。这时候,店主人刚刚煮上一锅小米饭,卢生也等不及饭熟了,赶忙睡下。他把头枕在青瓷枕头上,很快就睡着了。<br> 卢生梦见自已考中了,又当了大官,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(xí fù),生了五个儿子,后来又有了十个孙子。儿孙们个个都考中了。功成名就,当了高官。这时候已作了大臣(dà chén)的他,过上了非常幸福的生活。 <br> 正当他在梦乡中十分高兴的时候,忽然觉得很饿,好梦被打断了。他醒来以后,伸了伸懒腰(shēn lǎn yāo),又揉(róu)了揉双眼,向四周环顾(sì zhōu huán gù),发现自已仍旧(réng jìu)睡在邯郸的旅店里,身上穿的仍旧是那件破旧的衣衫,道士也还坐在自已的身边,就连店主人那锅小米饭也还没有煮熟,只是肚子里“咕咕咕”的叫声更响了。<br> <br> 我们每个人都做过美梦,重要的是我们要好好学习、认真做事,这样才能把美梦变成现实。<br> <br> 朋友们:卢生做梦的地方现在叫做黄粱梦,位于河北省邯郸市,交通十分方便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此一游,试一试卢生枕过的青瓷枕头,也做一个“黄粱美梦”吧。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Thu, 06 Dec 2007 06:50:37 -0000 2007-12-06T06:50:37Z 自相矛盾 http://chengyu.nsek.net/blog/article/88 自相矛盾(zì xiāng máo dùn)<br> 有一天,一位楚(chǔ)国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。矛和盾都是中国古代的兵器。“矛”是一种长柄(cháng bǐng)的带有金属枪头的武器;“盾”是用来保护自己、抵挡(dǐ dǎng)敌人刺杀的武器。<br> 为了吸引顾客,使自己的兵器尽快卖出去,他向过往的行人大声吆喝(yāo he)起来:“瞧一瞧,看一看,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(jiān lì)的,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(chuō),只要一碰上,马上就会被它刺穿!”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(fēn fēn wéi lǒng)来,仔细观看。<br> 接着,这个楚人又举起他的盾,向大家夸口说:“我的盾,是世界上最坚固的,无论怎样锋利尖锐(fēng lì jiān ruì)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!”此番大话一经出口,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(mù dèng kǒu dāi)。<br> 这时,只见从人群中走出一人,他上前拿起一只矛,又拿起一面盾问道:“如果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,结果会怎么样?”楚人听了,无言以对,只好涨红着脸,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,灰溜溜地逃离了市场。<br> 自相矛盾:比喻语言、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。<br> (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on our website. http://chengyu.nsek.net ) Wed, 21 Nov 2007 03:44:04 -0000 2007-11-21T03:44:04Z Nobuatsu Sekine sekn@rd6.so-net.ne.jp Joanne